紡織品的黃變是指白色或淺色材料在光、化學品等環境條件下而產生的表面泛黃現象。紡織品在貯存、運輸、穿著等過程中都有可能產生黃變。紡織品黃變的原因比較多,但常見的黃變原因主要有光黃變和酚黃變兩種。
光黃變是指由太陽光或紫外光照射而引起的紡織品表面顏色泛黃,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光老化現象。通常可以在織物后處理工藝中加入合適的抗黃變劑就可以大大提升其耐黃變性能。
酚黃變是指氮氧化物與酚類物質反應生成黃色物質而造成紡織材料變黃的現象,即酚黃變。白色織物貯存中有時會黃變,泛黃部位經酸處理后黃色消失回復原來的白色,若再滴上堿液又恢復黃色,此黃變就屬于酚黃變 。引起酚黃的主要原因是包裝材料中普遍使用的抗氧化劑 BHT (2,6-二叔丁基對甲酚) 與空氣中的氮氧化物 (NOx) 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2,6-二叔丁基對硝基苯酚,2,6-二叔丁基對硝基苯酚在酸性狀態下無色,室溫條件下極易升華而轉移,當遇到堿性物時,則立即黃變。
紡織面料黃變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1、生產過程中引起的黃變。在生產過程中,處理工藝、添加劑的使用和處理過程中的pH值均會造成織物黃變。熒光增白劑的濃度對紡織品黃變有影響,合適的熒光增白劑濃度會使織物白度達到zui優;但超過此濃度時,織物白度則會隨濃度的增加反而下降,導致織物泛黃;在織物整理時,往往會使用雙氧水,織物上殘余的雙氧水在合適的反應條件時就會使織物泛黃;蒸汽熨燙或定形烘干也可能使增白劑產生遷移,導致局部濃度過高引起局部變黃;在染色后處理過程所用助劑,如陽離子柔軟劑,抗菌除臭整理劑(整理劑中含有氮原子)等,這些助劑都可能使織物產生黃變;織物染色時所用的直接染料可與重金屬離子生成絡合物,導致染料溶解度降低和染色色光改變,即使少量銅或鐵離子,也能抑制熒光,使熒光增白的纖維材料白度下降,引起泛黃。
2、面料本身引起的黃變。一般羊毛、粘膠纖維、錦綸、氨綸等有機面料易引起黃變。錦綸、氨綸合成時都需要同一種原材料-甲苯二異氰酸酯(TDI),TDI生產商會在其加入抗氧化劑BHT,以防止成品在貯存和使用過程中的氧化黃變。這些原料中的BHT與空氣中的氮氧化物(NOx)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產生黃變,這種黃變叫BHT黃變,即酚黃變。
3、包裝儲存時產生的黃變。各種紡織品的包裝材料多為聚烯烴材料,這些材料在加工過程中會添加受阻酚類抗氧劑,其中抗氧劑BHT因成本較低而被廣泛使用。但BHT在聚烯烴材料中的溶解度小,且易于揮發,因此包裝材料中的BHT會逐漸遷移到包裝材料表面。用含有BHT的聚乙烯薄膜包裝聚酰胺類織物,在儲存期間,BHT就可以轉移到織物或服裝上面,并與空氣及包裝材料中吸收或儲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是NO2 )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黃色的物質,形成肉眼可見的黃變。
4、穿著洗滌過程中的黃變,即消費過程中的污染黃變。日光的照射、氣溫的變化都可能使織物產生黃變。洗滌過程中要注意洗衣粉是否去除干凈,是否在清洗劑中不適當地應用漂白劑、pH值不平衡的洗滌劑等。在氮的氧化物存在的情況下,任何微量苯酚類的抗氧劑,通過揮發或摩擦轉移到織物表面,所有這些久而久之都要引起黃變。
目前考核紡織品光黃變的國家標準為GB/T 30669-2014《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光黃變色牢度》 ,考核酚黃變的國家標準為GB/T 29778-2013《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潛在酚黃變的評估》。
找到了織物黃變的原因,則防止織物黃變的有效措施有:
1、生產加工過程中嚴格控制熒光增白劑的用量,避免超過熒光增白劑的泛黃點。
2、 后整理過程中,定型溫度不能過高,含有氨綸的織物定型溫度要低于150℃;定型溫度過高,定型后就會引起織物泛黃。
3、 包裝過程中防止BHT黃變,貯藏時要求通風良好,避免使用含苯酚抗氧劑的棕色紙、棕色卡板紙和塑料薄膜包裝成品,避免整理過的成品呈堿性。酚類和BHT泛黃的產品對pH值敏感。據測試,織物的pH值<5 ph="">6 時,產生黃變的時間會比較短。在織物后處理中加入少量不揮發性酸(如檸檬酸),會大大減少黃變的幾率。
4、 已包裝成品的防黃變處理,可考慮用還原粉來處理。
標簽:   抗黃變劑